
上年12月,本田及日產宣佈展開結盟合併計劃,但在今個月初就宣佈擱置。據日本傳媒報導,雙方就管理層組成及資金運用方面不咬弦,蓋因本田認為基於其業績及可動用資金佔有優勢應該擁有話事權,日產當然為此表示反對。當地有分析則指這其實是可以預料的結局,並解釋到三菱由最初的觀望並在1月正式表態唔會參與的理由。雖然彷彿有點兒事後孔明,不過亦非無跡可尋。
宣佈擱置計劃之後,就傳出「程咬金」台灣鴻海集團再度亮劍,擬與日產展開收購談判,但至今未有進一步消息。另一邊廂,上週傳出本田向日產伸出橄欖枝「萬事有商量」,希望與日產重啟談判,唯至今仍未見日產方面有作出任何反應,整宗事件處於膠著狀態。
不少人對於本田此舉感到莫名其妙,認為本田有較雄厚嘅財力,犯不著要變相為日產進行救亡。不過日本當地分析認為,本田於電動、混能科技方面嘅技術發展遲滯,有需要物色夥伯於呢方面實力較強的車廠,日產雖是合適對象,但不是唯一的選擇。反觀日產,單純於財務狀況就需要有有如白武士的企業出現,況且其 e-Power 技術亦似乎存在樽頸,需要得到金錢同技術的支持以作出突破,因此「破局」對於日產是頗為不利。

至於台灣鴻海集團,前文已提及其動機及原由,亦解釋得到鴻海正欲伺機而動之因。只不過,鴻海於汽車工業有如中国那突然爆出原本造電視機的「新能源車企業」,毫無汽車工業之能,只不過比小米、創為之流無需依賴政府補貼生存,自家手頭大把錢之別,粗俗而言「要死有排未輪到佢」。不過鴻海的夥伴裕隆,就是嚴凱泰仍在世之時,B14系Sunny (台灣稱為 Sentra 341) 及 A33 系 Cefiro 之後再沒出現過光芒,夥拍中国东风汽車及創建自家品牌 Luxgen,裕隆早已「得返半條人命」,如今遺孀陳莉蓮的經營方針有如 620之下的香港最大電視台,或如今 Sir Jim Ratcliffe 治下的曼聯,睇數緊要過搵錢,只求節流懶理死活,裕隆似在待被拯救多過去救人。這或可解釋日產為何還沒理睬鴻海吧。

最後期款式 (1998-2000) 的車頭設計乃由裕隆的工程師操刀
資料圖片Photo by Jacky Lim
假設一切維持原狀,唔少人就擔心日產唔知仲捱得幾耐,另有人擔憂本田會唔會走向衰敗。後事如何,只能講句走著看
Be the first to comment